广州5年破解垃圾难题

    从2012年推进分类处理到2017年处理设施集中落成 5年内“广州特色”升华为“广州经验”

    生态文明

    广州争先

    文/广州日报记者全杰 通讯员成广伟

    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0%、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人口占全市社区人口46.16%、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各垃圾终端将于2017年底全部建成并破解“垃圾围城”危机……从2012年开始,广州积极实践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广州市不仅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体系,并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经验。三年间,从分类备受质疑到市民参与率超过八成,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一步一脚印,一个个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效举措,逐步升华形成被其他省市争相学习和复制的垃圾分类处理“广州经验”。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提升无害化处理率

    广州经验1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提升无害化处理率

    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广州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广州总结近几年垃圾分类实践经验,对全市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提升,建立了符合广州垃圾分类处理实际的全流程设计。

    2014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50%,比2013年提高0.27%。处理率的提升,源于广州稳步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达到781个,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人口占全市社区人口的46.16%。

    所谓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是居民在家中做好前端分类,然后在规定时间里自行将垃圾拿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投放。这是目前广州正在普遍推行的垃圾前端处理模式。

    长期关注垃圾分类的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表示,广州这种做法,与世界上大多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做法类似,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改善楼道环境、避免二次污染、减少蚊虫滋生、降低劳动强度、降低行政成本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州经验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循环产业链

    在荔湾区西村街居民小区,记者看到在小区出入口设置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大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屋,里面摆放着废玻璃、利乐包、旧衣服,还有沙发、废旧电视机等大件垃圾。屋外则挂着当天各种可回收物的收购价。

    收购人员曾姨告诉记者,自从设置了该回收屋,居民的可回收意识就进一步提高,居民除了会打电话约工作人员上门回收,还会亲自将可回收物送到回收屋。“我们以前都是‘游兵散将’,但现在都由公司管理,收入提高了不说,而且工作还更加顺心了。”收购人员曾姨告诉记者。

    荔湾区在“定时定点”模式上再创新,结合街道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通过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编”收购废品的人员,到社区、住户家庭收购回收物品,保证居民家庭产生的可回收物“能卖拿去卖”,在垃圾分类市场化道路上取得成功实效。广州市城管委垃圾分类处处长尹自永高度评价:“政府不用增加投入,企业获取合理效益,工人分享应得好处,同时还达到垃圾资源化的目的,一句话——多赢!”

    广州经验3

    垃圾分类从机团单位抓起 从娃娃抓起

    广州垃圾分类经验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两手抓”:从机团单位抓起,从娃娃抓起。目前,广州检查验收生活垃圾分类合格社区1247个、学校垃圾分类示范基地1374所、合格机团单位270个。

    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说,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制定了垃圾分类教育考核标准。2014年制定了中小学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评审标准,并组织开展创建工作,90%以上的中小学创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基地;2015年初又制定了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的评审标准,启动了全市幼儿园创建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工作。

    广州市还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专项培训,发放《广州市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文件汇编》,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征文和绘画比赛等方式,扩大了垃圾分类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班会、读书演讲等活动,并利用宣传橱窗、海报、家校通、微信群等平台,积极宣传、交流师生及家庭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使垃圾分类知识和环保意识在师生中广泛传播,营造了垃圾分类教育的浓厚氛围。

    广州经验4

    终端处理设施集中上马破解难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广州的垃圾量也在增长,有了市民广泛参与源头分类减量,还需要再加上高效的终端处理。否则,广州同样要面临“垃圾围城”的危机。为此,广州市已加紧兴建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争取“垃圾围城”在2017年不再是难题。

    据广州市城管委通报表示,广州正按规划积极推进5座资源热力电厂、1座填埋场、3座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预计2017年,广州将具备每天焚烧发电处理垃圾1.4万吨的能力,包括已建成运营的广州市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一分厂和二分厂(白云李坑一期和二期,共3000吨/天),正在施工中的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南沙大岗,2000吨/天)、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增城碧潭,2000吨/天)、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从化潭口、1000吨/天),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即将开工的第三资源热力电厂(萝岗福山,4000吨/天)及第五资源热力电厂(花都鲤塘,2000吨/天)。上述设施有望在2015年集中开工。

    除了焚烧发电设施,针对生活垃圾中占比较多的餐厨垃圾,广州也将兴建现代化处理设施。目前,位于黄埔区大田山,日处理餐饮垃圾200吨的广州餐厨废物循环处理厂已建成并试运营;到2017年,广州还将在李坑、福山各兴建一座处理能力分别为每天1000吨、3200吨的餐厨垃圾生化处理厂。

    广州到2017年,预计每天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14000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200吨、低值可回收物每天回收8000吨,合共2.42万吨;广州现有每天2.26万吨垃圾,将全被回收。

    广州经验5

    积极的垃圾分类措施搭配现代化设施

    光有现代化设施就能解决垃圾围城?显然不能。积极的分类措施搭配现代化设施,方能解围。

    “能够积极分类,广州每天至少能减少2000吨生活垃圾。”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2000吨垃圾的减量意味着可以少建一座焚烧厂,意义重大。为此,政府将推进多项措施,促进垃圾分类。

    首先是净菜上市。广州各相关职能部门将推进净菜上市普及度,让食材中不可食部分避免流入市场,经清理后直接送生化处理厂,减轻市民分类负担。

    其次是限塑。目前广州市政府正牵头各部门,制定更严格的限塑令,有利于垃圾减量。

    第三是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广州已有近47%社区实施该项垃圾投放制度,基本达到此前设定的目标。下一步,广州市城管委将一边推进新社区定时定点,一边巩固现有社区定时定点。

    第四,多渠道补贴参与分类企业。为促进低值可回收物处理行业发展,广州市已出台相关企业每处理1吨低值可回收物,补贴90元的政策。

    第五,补贴环卫工人。广州将进一步补贴参与二次分拣的环卫工,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肯定。

    广州经验6

    法律法规保障分类顺利进行

    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也在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

    目前,制定出台政府规章《广州市餐饮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出台《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指引。

    此外,广州正积极推进制定、修订《广州市燃气管理办法》、《广州市死禽畜及其废弃产品处置管理规定》、《广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管理办法》、《广州市粪便清运管理规定》等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技术规范,预计年底前可以陆续出台。